年前,为"/>

外出务工人员身在他乡的伤痛

来源:www.rencai5.com   发布时间:2012-10-24   已浏览: 1035 次剠
申明:本站图片来源于网络,未应用于任何商业活动,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年前,为公司采购了许多东西,所以叫了一辆小货车拉回去,由于路途比较远,闲来无事就和开车的师傅随意聊了起来。

开车师傅姓许,三十七岁了,是河南人,以前在家务农,是和妻子一起来到这里的,也有5个年头了。他们有一对儿女,女儿十三岁,读初中了,儿子才九岁,都放在老家,让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着。许师傅说起孩子来话可多了,让我能够感受到他浓浓的父爱。许师傅说,由于过年回家的票很难买,所以今年就不回家了,打算等年后再看看。像许师傅这样父母与子女长期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在中国实在是太多了。今天,在很多较贫穷的农村里,中青年多数出门打工,村里能看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今天,中国每一个发达的城市里都有数不清的外务工。他们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劳动去改善那贫穷的生活,让父母子女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他们不在乎城里人是否有尊严地对待他们,他们也不在乎将来有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希望——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出息一些,将来子女会善待他们的老年。——“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八、九十年代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城市里站住脚后,多数会回报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些大学生有着二十多年和父母同甘共苦的生活经历和由此带来的感恩品质。但今天很多外务工的“留守子女”,他们感受不到父母与自己在共同承担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艰难,感受不到父母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将来何以感恩?

真不想撕破外出务工人们的希望,但更不想让他们将来面对绝望。

中国的老祖宗在创造汉字时显示出无比的智慧,很多文字从字形上就能会意其内涵。“亲”在繁体字中写作“親”,意味着“常常见面才亲”。过去老人常教育我们:“亲戚亲戚,走动多了,才是亲戚。”常常见面,才亲。

很多外务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家看望子女一面,父母对子女来说,更多的不是亲切感,而是陌生感。这些在外务工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懂事,能理解他们的苦衷,能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但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缺位的环境中,从期望父母在家相伴,到可以不需要父母独自生活,几年的孤苦岁月,让他们完成了这种心理转变。在他们的记忆中,父母是可以没有的。无论对谁,没有今天对父母的依恋感,就很难有未来对父母的责任感。若干年后,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有多少能用拳拳之心来回报父母当年的艰辛?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今天在外务工的父母不得已让孩子失去应有的亲情,明天这些孩子就会很自然地让父母得不到想得到的亲情。两代孤独,其苦难堪。

尽管政府和专家们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身健康问题,并且做了相应的工作。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若干年后,这些返乡的外务工的心身问题。

和许师傅聊到这些想法和担忧时,他仿佛豁然开朗,猛地拍了一下方向盘,大声地说道:“您说的对啊!”希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许师傅能够明白,尽量常回家看看,常常给孩子们打打电话,关注孩子的一切。更希望许师傅的孩子们能懂得父母的艰难。

想起很多年前,办公室装修时几个外务工的对话——一个年纪较大的外务工对一个较年轻的外务工说:“出门在外,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能平安无事!”

但愿这些外务工们,不管是为了改善自家的生活,还是为国家的GDP做贡献,今天能平平安安,未来,也能平平安安。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人才啊兼职网 [ http://www.rencaia.com/ ]
关于我们 | 站内留言 | 人才啊兼职网 |
人才啊兼职网(www.rencaia.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18001516号